做工业企业,懂技术会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企业。
要有薪火接力的传承,老一代要将经验和精神无私地传授下去,中生代要勇敢地挑起责任和重担,新生代要在传承中加快成长,尽快独当一面。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立志超越标杆、成为标杆,向全球最强竞争对手发起挑战,改写商用车科技版图。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 谭旭光为首次聘任的中国重汽科学家丁惟云颁发聘书 一、两年来中国重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过去的两年,是中国重汽向世界一流全系列商用车集团全速奋进的两年,是中国重汽科技生态发生颠覆性变化、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两年,是中国重汽科技发展史上投入最大、速度最快、成果最多的两年,主要体现在五大突破: 1.以自主正向研发为主线,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 中国重汽三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达到80亿元,是过去10年研发投入的总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连续三年超过3%。只有大家都强了,中国的商用车行业才能在全世界屹立不倒。建立常态化营销技术对接机制,改变了过去营销技术天天打架斗殴的对立局面。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做精品、做爆款。3年内形成全系列商用车竞争优势,重卡产品率先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弘扬扎根精神,并不是要求大家整天守在办公室里,而是要主动走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客户想要的产品、做客户满意的产品。行业内率先推行立军令状和揭榜挂帅制度,确定军令状项目14项、揭榜挂帅项目74项,奖励金额共计1.5亿元。交通先行:海运脱碳氨燃料或大有可为正如氢能大面积推广先从交通领域开始一样,对氨燃料的使用,交通领域也可以成为先行试验田。
在制氢方面,氨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氨作为氢气的载体,不论是氢气合成氨还是氨分解为氢气、氮气,当前国内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因此氨有很多新的用处:①氨作为燃料用于船用内燃机,②氨作为燃料用于锅炉,③氨作为氢载体在目的地用氨制氢,④氨直接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这是2021年日本规划改造的第二个氨转运港,第一个是小名滨港口,由煤港改造为氨港。
毛宗强表示,但是将氨实际用作燃料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究其原因,毛宗强认为可能是因为液氨本身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论是将氢气、氮气合成氨气还是将氨气转换为氢气,都将有一定的损耗,转换效率也有待提高。
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氨燃料船舶的研发。为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海事组织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如果想要广泛使用氨燃料,就要对可再生能源的绿氨技术进行持续研发,用绿氢代替目前氨工业中的煤制氢,即绿氢替代灰氢。二是由于氨在燃烧会生成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也不能忽视。
德山港口原来主要用于石油的转运。现代Mipo造船公司也收到了英国劳埃德船级社要求开发氨燃料船的请求,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氨推进船商业化。三是我国氨的生产目前还以煤炭为主要原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还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国企业也已经有了已经布局海外蓝氢制氨的规划。
为了便于运输和出口,该厂还将应用氢氨转换技术,届时还能生产120万吨/年的氨。毛宗强认为:在烧煤,重油的锅炉中,掺烧一定比例的氨气,会有明显减排效果。
结语氢基化合物和氢能一样,可助力零碳目标的达成。英国政府投资2.4亿英镑发起氢燃料革命(图片来自新浪汽车) 不止于燃料:破解氢储运难题,液氨储运受关注除了作为燃料外,氨作为氢基化合物,还有一个被广泛赞誉的功能就是储氢和制氢。
一是由于氨的着火温度高(651℃),火焰传播速度慢,氨燃烧的稳定性存疑。在技术方面,2015年,一家以色列新能源企业GenCell对外宣称研发出了新一代液氢和氨基燃料电池,并在很多城市的关键点作能源备用,例如电信塔、通信基站、军队远程控制中心、蓄电池房、医院、公共设施以及安防等领域。即,与2008年相比,到2030年,国际航运碳强度要降低40%,到2050年要减半船舶温室气体排放。19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将氨燃料用在超音速喷射机上,也将一些汽车改装成由氨燃料驱动。氨作为往复发动机的一种潜在燃料。中国合成氨产量世界第一,且有成熟的生产、运输和使用规范。
2021年4月,在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上,中船711(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所长董建福表示,业界会开展船用内燃机低碳零碳技术研究,如氨燃料发动机以及氢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研究,从低碳内燃机逐步过渡到零碳内燃机。因此,液氨可以成为可取代汽油的燃料,应用在内燃机中。
作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太阳能产品制造商之一,协鑫集团近些年积极进军氢能产业,2021年8月,该公司宣布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家工厂,利用其与当地政府达成的协议开发油田生产的天然气生产氨。氢气的远距离运输始终是行业的一个难点。
氨分解制氢属于含氢化合物高温热分解制氢,价格低廉、安全性好、附加值低、产物不含CO杂质。氨内燃机的热效率可达到50%甚至近60%,为通常汽油内燃机的两倍以上。
日本山口县的德山(Tokuyama)港口将改造为氨转运港口,用来接收中东、澳洲、北美的氨。2020年沙特和美国空气产品公司达成了投建巨型绿色制氢工厂的合作,预计总投资达70亿美元。包括氨在内,氢基化合物不仅有助于减碳脱碳,对氢能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之所以没有在汽车上大面积推广氨燃料,毛宗强认为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几乎不可想象在已有的汽柴油加注体系之外,再建一套氨加注站系统(以前在交通系统推进LPG,二甲醚燃料没能成功,缺乏庞大的加注系统是重要原因),次要原因是氨气的强烈刺激性气味也使其难以在汽车上大面积推广。
通常裂解氨来生产氢燃料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才能实现,2020年,东京工业大学(TokyoTech)的科学家通过采用常见的脱水剂氢化钙并向其中添加氟化物,首次成功开发出可以在低于50°C的温度下从氢气和氮气中合成氨的催化剂,让研究人员向可持续制氢迈出重要的一步。约70家日本国内外的资源能源企业、电力公司、商社、工程企业等与约10个日本国内外的国家和自治体的相关组织、研究机关等于2019年4月成立了以实施这些成果为目的的民间团体——绿氨财团,并已开始活动。
船用动力系统目前主要以燃油为主,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燃油燃料的致命缺憾,据报道:海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至4%,不容忽视。这是一种由70%的氨和30%的汽油混合而成的燃料,研究人员在装有这种发动机的汽车中以60至80km/h的速度完成了测试。
最后,还要对氨燃烧过程产生的有害的氮氧化物要通过可控硅催化转化等技术消除。芬兰船用发动机制造商瓦锡兰、挪威海工船东Eidesvik以及挪威国有能源公司Equinor正在合作研发一艘以氨燃料电池为动力的零排放大型船舶,预计最早将于2024年下水,在2030年实现商业化德国大众旗下MANES公司计划2024年完成MANBWME-LGIP样机试验。
2017年以色列推出一项极低能耗率的零污染储备电源的液氨氢燃料电池合作项目,该产品通过其专利的氨分解器,能以极低的能耗率和效费比将液氨分解为氢,继而作为氢燃料电池工作(1000L液氨可转化为2000KW·H),且不产生二氧化碳。在氢能战略大前提下,整个氢能行业要利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优势,对包括氨在内的氢基化合物提供更多的测试机会,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寻找多样的路径与技术。不过与氢燃料电池主要聚焦在汽车领域不同,目前对氨燃料的使用,全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远洋航运。同时,它能量密度大、易于储存运输,可以燃烧且不排放CO2,在绿色能源载体和燃料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
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公布的2030年的发电用燃料中,氢和氨将各占10%,到2050年在全球建成1亿吨规模的氨供应链网络。该船型全程采用氨燃料推进,满足主机零碳排放要求。
当然,与汽车有关的一个例也不是没有,韩国能源研究所制造的氨引擎将液化石油气和汽油均转换为汽油。Diesel在19世纪后期对氨燃料发动机进行了7年的研究
徐工挖机装配二厂郭宇潇 前方没有路,那我就自己走出一条,即使前方是条死胡同,我也要翻墙过去。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